随着年龄的增加,身体各个部位的动脉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粥样硬化斑块,尤其对于那些合并高血压、糖尿病的患者,加上吸烟、肥胖、酗酒等因素,则会加速人体的血管老化。有统计资料显示,目前我国60岁以上血管病变的发病率高达79.9%,而70岁以上的发病率则几乎接近100%。而日常生活中,人们对心脑血管病非常的重视,而往往忽视了外周其他部位血管病变引起的潜在危害。比如下肢,也就是人的两条腿,大家都知道,人体的血管分为动脉和静脉,在下肢,动脉血是流向脚趾远端的,静脉血则是由脚趾流回心脏的。当下肢的动脉出现狭窄、闭塞时,就会出现肢体的缺血症状。而当静脉因为狭窄、血栓形成时,血液淤积于腿部,则出现肿胀、疼痛,而下肢静脉血栓的脱落,则会引起致命性的肺栓塞。下肢动脉粥样硬化闭塞在临床上有四个渐变阶段,
第一阶段,轻微主诉期:患肢轻度凉、麻,活动后容易疲劳。
第二阶段,间歇性跛行期:活动后患肢出现腿部酸胀、沉重、乏力、麻木、发冷、疼痛,行走时患侧不像健侧那样轻便灵活,休息1-5分钟后症状迅速缓解或消失,可以继续行走,而在行走相同距离后再次出现上述症状。
第三阶段,静息痛期:由于动脉狭窄或闭塞严重、侧支循环不足,使患肢在休息时也感到疼痛、麻木和感觉异常,常需站立或抱足而坐,彻夜难眠。
第四阶段,也是最严重的阶段,组织溃疡坏死期:肢体慢性缺血、组织营养不良基础上可以发生经久不愈的缺血性溃疡或干性坏疽,脚趾发黑,合并感染时可有湿性坏疽。糖尿病患者更易加重血管病变的发生,产生湿性坏疽和继发感染的危险性更大,最后可能需要截肢。